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三扶一助两促进

人才助力精准扶贫:对症“头脑的贫困”

来源:admins 时间:2017-07-08
    去年以来,咸宁市大力实施人才工作助力精准扶贫行动,选派专家313人,组建“农民讲师库”、“专家服务团”等各类团队10余个,着力推动人才下沉,智力下移,全力攻克“头脑贫困”。

    “农民学校”:流动在田间地头的课堂。重点解决普及性有效指导缺乏等问题。从市直涉农部门、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机构选拔优秀业务骨干120余人,组建政策法规、农技推广、生产技能、医疗卫生、科学文化、电子商务等6类“讲师人才库”。以34个市直扶贫村为重点,开设农民学校,缺什么,补什么,急需什么,培训什么。一年来,全市开展讲学送教活动500余次,受众15万余人,带动其他贫困村开展宣讲活动150余场,受益群众8万余人,“太阳大学”、“田间讲堂”成为南鄂一景。

    “专家团队”:群众急难的“及时雨”、“雪中炭”。重点解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在宣传、农业、科技、卫生、教育等领域,层层推荐选拔组建“宣教讲师团”、“农技专家团”、“科技咨询团”、“医疗服务团”、“教育志愿团”等5类专家团队各20人,分期分批派赴基层一线,开展宣讲政策、技术传授,帮助群众解决在急困难。一年来,百名专家人才开展各类帮扶活动56场次,受益群众近万人。其中,“医疗服务团”,先后5批次到崇阳、赤壁和通山等地20多个贫困村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义诊活动,发放药品100余种20万余元。

    “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的“智能芯”。重点解决产业项目建设不够等问题。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选派 30名“科技特派员”,到30个贫困村开展为期一年的定向联系服务,为贫困村培育科技示范户,帮助贫困户掌握实用技术,形成“一人帮一村、一村兴一业、一业富一方,大家齐小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一年来,30名“科技特派员”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决策咨询、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工作,通山县8名特派员帮助解决各类种养技术难题100多个,建起苗木、小龙虾养殖等示范基地25个。

    “医教服务队”:温暖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重点帮助解决因病致贫、因教致贫问题。选派30名优秀教师,分别联系1所贫困、边远地区中小学,开展实地教学、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学交流等送教帮教活动;遴选选派28名优秀骨干医生,到26个基层卫生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服务。一年来,30名选派教师先后赴所联系的中小学,开展实地送教活动103人次,示范课236节次,培训乡村教师1100余人,对全面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28名选派医生常年坐诊,积极为乡镇卫生院传授技术、培养人才,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为基层群众送去了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