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绩效管理和干部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通报〔2017〕第8期
咸宁高新区:
狠抓履职尽责管理 高昂经济发展龙头
咸宁高新区坚持以履职尽责促经济发展,始终围绕“三抓一优”担起主责,紧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聚焦主业,全力助推咸宁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崛起”。
一、高标准确定经济发展目标。一是全力推进“满园工程”。打造强而优的国家级高新区,把招商引资与项目清理相结合,加大抓招商、促项目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2017年度绩效管理责任书,提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公开承诺集中资金、精力、时间,加快所辖园区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速度,逼进度、抓强度、促满园。上半年,“211工程”项目中的咸宁奥瑞金两片罐及蛋白饮料、三环奔驰方向机、世丰汽车内饰、喜马拉雅氢燃料电池等4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近5亿元,税收近亿元。二是积极实施“倍数计划”。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高新区要每年以30%的增速发展,2016年税收16.5亿元,2017年争取实现23亿元,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亿元,2017年争取实现11亿元”的“倍数计划”要求,制定《2017年重点工程项目及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清单》,将“三抓一优”作为工作主线,着力发展食品饮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在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中争当排头兵、先行区。元至6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6.7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8亿元,同比增长62%。三是着力打造“投资洼地”。不断优化基础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对涉及到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方面的职责事项,年初全部明确了责任领导、目标任务、完成时间,做到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形成亲商、重商、敬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使高新区成为各方关注的“投资洼地”。政务服务大厅“一窗受理、一章审批、一站服务”,上半年受理各类业务9203件,办结率100%,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落实市政府“绿九条”、招商引资“十七条”等优惠政策,园区成为全省扶持企业力度最大、优惠政策最多、投资成本最低的区域之一。
二、高强度推进任务落地落实。一是微信办公。创办高新区公务微信群,按照“日报计划、周报小结、月报总结”的管理模式,班子成员及各办(部、局)负责人随时上报前期推进重点项目、新开工重点项目、续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让高新区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一线工作部署、执行反馈、干部到岗等情况得到公开透明,增强了管理实效。二是常态督察。建立大督查格局,抽调综合办、党群部、监察局人员成立督查专班,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紧扣关键节点和完成时限,全程跟踪管理监督,确保了和乐门业、立邦涂料、南玻光电玻璃、香城文化产业园、鑫城印刷等5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三是定期通报。充分运用《工作动态》、《招商视窗》、《征地拆迁通报》、《纪工委通报》发布信息动态、通报园区开工项目、“三重一大”、“精准扶贫”、“企业家座谈会”、“满园行动”等落实事项,做到既有履职尽责情况,也有失职失责情况;既有具体事例,也有处理结果。上半年,共发《征地拆迁通报》19期,《督查通报》15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履职尽责高效管理模式。
三、高效率激发主动作为正能量。一是打通双向流动通道。横沟桥镇、咸嘉临港产业园区被高新区托管后,与高新区内设机构统一纳入履职尽责管理范围,将横沟桥镇和咸嘉临港产业园作为高新区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干部培养基地,拓宽进退留转出口,理顺干部选拔调配机制,打通双向流动通道,促进了干部交流轮岗和人岗相适。二是注重一线培养识别干部。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严格落实执行市委出台的《关于加强一线培养识别选用干部的实施意见》,深入一线,对在重大关头、中心任务中有思路、有作为、有贡献的干部,及时列为后备干部,调整干部时予以优先考虑。上半年,高新区重新调整人员分布,向一线下沉力量,对16名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成立“项目落地专班”、“征地拆迁专班”、“招商引资专班、统计专班”等4个工作专班,让干部在一线磨炼意志、增长本领、提升素质。三是充分运用考核结果。认真分析研判干部履职尽责考核结果,结合日常掌握情况,采取表彰宣传、提拔重用、调整岗位、教育培训等措施,全方位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今年以来,严格按程序推荐提拔了4名副县级干部,表彰工作突出个人50人。同时,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选送15名优秀干部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和水平。
市水务局:
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推进履职尽责管理
为了进一步强化履职尽责管理,市水务局始终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紧盯重点、把握关键,着重抓好责任分解、督办检查、考核评价三个关键环节,促进各项工作责任上肩、落实落地。
一、抓明责,推进履职尽责工作清单明细化。每年初,按照绩效管理责任书(领导班子履职尽责工作项目清单)将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一是责任到班子。根据班子成员工作分工,建立县市区联系工作制度和落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局党组先后三次研究本年度绩效管理目标,制定《市水务局落实2017年度绩效管理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将“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三抓一优’工作、其他职能职责、共性目标、特色工作目标”五大工作板块分解到相应的党组成员,一一签订责任书。二是任务到科室。根据科室职能,将“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62%”分解到饮水办,“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4%”分解到政策法规和水资源科,“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工作”分解到河湖库长办等。科室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具体到责任人。同时对每项工作实行清单式管理,既有目标任务,又有进度要求,做到每位干部任务明确,责任上肩。三是落实到基层。为加强对县市区水利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办与检查,实行分管工作与联系县市区水利工作双线责任制。各项职能工作,除分管同志要具体负责外,联系各县市区水利工作的同志也要认真履职,进行检查指导,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反馈意见,督促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二、抓督责,推进履职尽责督办检查常态化。紧盯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紧扣水务管理工作重点,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履职尽责督办检查常态化。一是在防汛抗旱上,实行督办检查零容忍。专门下发《关于加强防汛抗旱纪律监督检查的通知》,市、县、乡三级防指对基层防办、各类工程责任人值守情况共开展了412次督查检查和暗访夜查,一律实行督办检查零容忍,一经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批评,责令限时整改。印发防汛通报16期,督查情况通过信息简报和防汛责任人微信群“绿水悠悠”、“咸宁水务”进行通报,发现并及时整改各类防汛隐患428处。二是在项目建设上,实行跟踪督办清单化。全力以赴争取各类水利项目,实行包干到领导、到科室。截止7月15日,2017年已争取水利项目28个,总投资62105.86万元,其中,中央35214万元,省级920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7690.86万元。坚决杜绝项目落地难、建设慢现象,实行清单式督办检查,每月逐项督办,会商推进,目前有序推进水利建设项目15类共160个,总投资25.89亿元,全部达到进度要求。三是在河湖库长制改革上,实行督办检查销号制。出台“一名局领导联系一名市级河湖库长和相应科室承办市级河湖库长交办事项”制度,先后组织3轮督查,印发工作简报5期。15名市级河湖库长定期召集相关单位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安排部署工作。市河湖库长办每周召开碰头会,每月召开总结例会,落实市级河湖库长交办事项,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实行重点督办、跟踪督办,提出问题清单28张,已全部整改销号到位。
三、抓考责,推进履职尽责考核评价科学化。对干部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科学考评,奖勤惩懒、奖优罚劣,树立良好导向。加强平时考核,通过拉练检查、网上通报、书面通报、大厅屏幕显示等形式适时公布干部履职尽责情况。截至目前,先后组织拉练检查12次、网上通报10次、书面通报8次、大屏幕滚动显示8期,就干部履职尽责不力,工作推进缓慢等情况公开公示。年终,对照履职尽责工作项目清单,按照个人自评(30%)、科室评价(30%)、领导测评(40%)的比例对干部履职尽责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凡因工作任务未完成而影响到本局绩效管理考评成绩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评先评优、共建共享资格。通过加大履职尽责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在全系统营造了“履职尽责、实干担当”的浓厚氛围。